企鹅中文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小人书(捉虫)(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忙活了小半个月,地里的小麦都入了仓,秋庄稼也都种上了,交过公粮,就开始分粮食了。

今年是个丰收年,尤其是王庄大队,亩产创了新高,在整个公社都是拔尖的,比一河之隔的刘庄大队亩产能高出个二三十斤。

分粮食

这天,整个王庄大队一片欢声笑语,比过年都热闹。

就连一年到头都拉着一张苦瓜脸的王大孬他娘,脸上也少见地露出了笑脸,逢人就说,“今年年景好,我们家也能分不少粮食,过年的时候,箩筐也能吃上个大白馍馍了。”

王大孬弟兄三个,两个残疾,干不了重活,就老三正常,一个人干活养活全家,家里穷的叮当响。

这样的人家,没哪个姑娘愿意嫁过来,后来倾一家之力,给老三讨了个傻媳妇,傻媳妇后来生了个儿子起了个小名叫箩筐,算是把他们这一门的香火延续下来了。

王大孬这样的人家都能分到不少粮食,家里都是壮劳力的人家,分的粮食更是成麻袋的往家里扛,能不高兴吗?

这让一河之隔的刘庄大队的社员是又稀罕又眼红:明明都是一样的地,浇地的水也是同一条河,为啥人家王庄大队的亩产就比他们的高?

这必须得组织社员去参观学习,学到了人家的先进经验,保不准下一年他们也能成麻袋的往家扛粮食。

刘庄大队立马组织了一批社员到王庄大队参观学习了,一定要王满银他们传授一下先进经验。

都是按着老传统种地,该浇水浇水,该锄地锄地,王满银他们能有啥先进经验啊,可要是不说点啥,倒象是故意藏着掖着似的。

王满银只好把队里的老庄稼把式都叫到一块儿,给刘庄大队的社员们讲咋种地。

刘庄大队的社员听了半天,都有点懵,这不跟他们一样种法?不对,肯定是王庄大队怕他们学会了超过他们。

不管王满银咋解释,刘庄大队还是一口咬定王满银他们是藏了私,王满银被冤枉得差点没给他们下跪。

目睹了整个过程的罗老太,举着王美清笑哈哈,“啥先进经验,这都是因为咱二丫,要是咱二丫去刘庄大队住上个一年半载,他们刘庄大队也会有好收成,谁叫咱二丫是个福星呢。”

夏收结束了,天儿也一天比一天热了起来,尤其是入伏后,太阳火辣辣的,在太阳底下站一会儿,感觉都能晒掉一层皮。

天儿热了,地里也没那么忙了,队里的能人利用这段空闲,各展神通的想办法挣钱。

这个年代,虽然不允许发展私营经济,不过也是允许个人做点小买卖的,比如会剃头的,可以挑着剃头挑子去给人剃头;木匠也可以给人做家具,会吹糖人的,也可以吹糖人卖……

不过这些做小买卖的,出去的时候队上要开证明,挣到的钱自己也不能要,要上交给队里,队里给记工分,到年底的时候再统一分钱。

所以,队里也是希望自己的社员能出去挣钱的,社员挣到钱了,大队也能富裕些。

王爱军就会吹糖人,农闲的时候,他就挑着个担子出去吹糖人。

他一般都是去公社或是县城吹糖人卖。

农村人的日子都过的紧巴巴的,一分钱都恨不得掰成两半花,没人舍得给孩子买这种“奢侈品”,也只有公社或是县城那些上着班有工资拿的人家,才会给孩子买这种金贵玩意儿。

王庄大队离县城不算远,步行的话,来回也就三个多小时,王爱军都是早上五六点钟出发,晚上六七点钟回来。

王爱军虽然嘴笨,不过做生意实在,吹的糖人不光造型好看,份量也足,小孩子很喜欢,所以生意不错,差不多每天都能赚个四五毛钱。

王爱军每回从县城回来,多少都会给王美清带点东西,有时候是一根红头绳,有时候是一朵小绒花,有时候是一个发卡……

今天甚至给王美清带回来一本半新不旧的小人书。

“有个小孩来买糖人,他没钱,说要拿小人书换,我翻了翻,觉着怪好看的,就用三个糖人跟他换了。”

孙桂枝有点哭笑不得,“二丫才5个多月,哪能看懂小人书?”

王莲清却很高兴,“我念给二丫听,”说完,拿着小人书问王美清,“二丫,你想不想听?”

王美清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这是一本《鸡毛信》。

搁上辈子,她肯定对这个小人书不感兴趣,可架不住她现在精神生活匮乏啊,别说小人书了,就是一张破报纸,她肯定也会当成宝贝。

王美清冲小姐姐张着小手,憋了半天,原来的咿咿呀呀变成了uauaua……

王莲清惊喜道,“妈,二丫会叫妈了。”

这可不是会叫妈了,哪个小孩子到了这个月份,都会这么叫。

孙桂枝也不说破,笑道,“咱二丫聪明嘛,她这是想听念书呢,赶紧念给她听吧。”

罗老太抱着王美清在饭桌前坐下了,“咱坐这儿听姐姐念书。”

作者有话要说:  我家里有好几本以前的小人书,也不知道能卖多少钱……韭菜是个财迷,喜欢营养液和票票……网,网,大家记得收藏或牢记, 报错章求书找书和书友聊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