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中文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02 20 21(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帝都, 陆新国看着手里的信, 气的喊:“娟子, 给大洋二洋大妞打电话, 让他们过来一趟, 还有,大洋二洋的媳妇也给我滚回来。”

刘娟赶紧走到他跟前, 见他手里这信是老家寄来的, 忙问:“怎么了?是老家出什么事了?”

刘娟不识字, 就是念了扫盲班,也是囫囵吞枣的。

“什么事?丑事!大丑事!我的老脸都让老大家的给丢尽了。你知道这信里写的啥!大哥老三家的建军建民考上大学了。建军考的还是京大, 他考了全市第一, 全省第二。”

刘娟一听这是大喜事啊,怎么老头子一肚子火?

“诶呀, 这不是好事嘛,你虎着个脸做什么。还好咱们当时听到了要恢复高考的消息,赶紧让老大家的写信寄回老家通知一声。我还跟着咱隔壁的陈悦妈去废品站弄回来不少书,我也不知道那书有用没。反正陈悦妈说有用, 我就全淘回来了。都一并让老大家的给寄老家了。你看,肯定是我寄回去的书用上了,不然哪能考这样好的成绩啊。哈哈,等建军来北京念书的时候让他好好谢谢我这个五奶奶。”

陆新国气的说:“谢你个甚, 人家不埋怨咱们就是好的了。”

刘娟让他这话给说的迷糊了:“你这是什么意思,咱老陆家的人是那种良心狗肺的吗?你看看,大房的建国, 建党,护军,二房的敬国,三房的念党,四房的志国,这六个娃子全在部队当兵。虽然因为个人能力的问题,职位有高有低,但却没有一个惹是生非过。当初你说了,你有四个哥哥,这哥哥们对咱家有大恩,你能帮衬着每家送一个去当兵。可你也只是送进去,也都是当个普通的小兵,至于其他的咱也没再帮过什么了。这几个娃呢,也从来没说过靠着你的名头做什么事。不说惹麻烦了,就连他们同个寝室的战友,估计都不知道他们有个五爷爷是og。怎么你见人家建军考上京大,就觉得人家是白眼狼啊,你是不是眼红大哥的孙子是大学生。你要是羡慕,就让你的大孙子也给你考一个京大长长脸啊。”

说着刘娟感叹:“咱家孙子一个十五,一个十二,要是从现在开始好好学,说不准也能考上大学。”

陆新国说她:“你想的倒挺美的,唉,这事真是让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丢脸呐丢脸。”

刘娟问他:“到底怎么了?你给我说清楚啊!”

“还能怎么了,当时老大老二不在家,我就让老大媳妇给老家写信,把恢复高考的事情告诉老家的人,我想着咱家那么一大家子人,总有会念书的。还有你买的那些书,我都让她寄回去了。这信,还是我口述,老大家的手写,写完了我让她寄的。可谁想到,老大家的在糊弄我。我八月五号写的信,就想着家里的娃能比别人提前知道消息,早早复习,考试的时候能考的好点。可哪想到,老大媳妇竟然没有把信寄出去!”

刘娟一听吓了一跳:“这,不会吧?这么大的事情老大媳妇她竟然敢不听你的话?”

陆新国哼了一声:“有什么不敢?我是个师长,还是个退下来养老的师长,她爹也是师长,还没退呢,哥哥又也是团长,我怎么能和人家比。”

说着他拍拍手里的信:“你看着三山这信,这信里写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他家建军能考的这么好,是因为他当司机的时候路过北京,正好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回去就把工作让出去,一心复习。要是三山收到咱寄的信和书,还能不在信里写一笔,感谢感谢。唉,要是我那信寄出去,建军说不准就不是全省第二,而是全省第一了。”

刘娟一听也有些生气:“这,这老大家的做的这是什么事儿啊,你说咱就在北京,你好歹也是消息灵通的那拨人。这恢复高考了咱都没提前往老家说一声,这么大的事儿,说不准老家的人还以为咱么故意不说,就怕家里有晚辈考上北京的大学来投靠呢。”

刘娟越说越气:“当时大洋三岁多,二洋不到两岁,妞儿刚出生,你突然和我说要出去拼一拼,给全家拼个出路,然后就一去不返。那时候四二年,小鬼子那么猖狂。咱爹,咱大伯二伯全死了。要不是有四个哥哥护着,我领着三个娃,孤儿寡母的怎么可能活得下来。这份恩情,这是一辈子也报答不了的。”

说着刘娟转身到了客厅:“我现在就去给大洋打电话,我倒是要问问他,还记不记得他五岁的时候发高烧,他大伯明知道城里有ribenren,还是背着他进城看大夫。结果正好碰上小鬼子,给人家跪着磕头,肩膀上还被捅了一个血窟窿,这才捡回来一条命。现在倒好,他发达了,娶了个娘家有权有势的老婆,就开始嫌弃老家的穷亲戚了。也不想想,要是没有老家的人,他陆大洋能不能活下来。”

她真是越说越气,想着以前的苦日子眼泪一下就下来了:“再说我这是帮衬老家什么了?我又没逼着他们出钱,我花我的钱,难道还不行了?我只是寄几本书,想着给小辈们一个出路。”

刘娟哽咽着给三个子女打电话,儿女们只听着老娘哭,也不说是什么事儿,就让他们赶紧回来。

三个人都吓得要死,赶忙喊上老婆孩子往回赶,就怕家里有什么大事。

陆新国看着大儿子大儿媳,二儿子二儿媳,闺女女婿还有大外孙,先说他外孙:“你念高中的人了,不在家好好看书,跑过来做什么。”

赵红日凑到他姥爷跟前:“姥爷,你别发火,我是看我妈那么着急,这不是怕您和姥姥有什么事儿嘛,就赶紧跟着过来了。”

陆新国说:“我和你姥姥好好的,行了,我和你妈你舅舅们有话要说,你快出去玩吧。”

赵红日不满:“姥爷,我都这么大的人了,又不是小孩子,你们说的事儿我也不会瞎往出说,干嘛非撵我走啊。”

陆新国不和他废话:“快走快走,大人的事小孩别搀和。”

赵红日不满,但也不敢不听他姥爷的话,只能磨磨蹭蹭的去找他的小伙伴了。

剩下六个大人,陆新国把事情说了一遍,然后问钱梅:“老大媳妇,你说吧,你是怎么想的?”

陆扬新和陆萍没想到大嫂会做这种糊涂事,他们小时候是跟着大爷家的大伯过日子的。

当时大爷二爷还有他们爷没了,大爷家的大伯算是长房长子,主动接下照顾他们这一房的担子。

那个时候虽然穷,吃吃不饱,穿穿不暖,但陆扬新和陆萍却没怎么害怕过,因为他们知道虽然他们爹不在了,失踪了。

可是家里有四个伯伯,还有一家子能干活挣钱养家的堂兄。

只要有他们在,陆家就能撑下去,没什么好怕的。

可以说他们对老家人很有感情,尤其是大伯一家。

以前大伯没过世的时候,他们寄回去的东西都是直接寄给大伯,大伯从来不私藏,都是一分四份,四个伯伯都有。

后来大伯过世,他三儿子三山堂哥当了大队大队长,东西就给三哥,三哥也是按着大伯的规矩分。

可能老家人里也有爱占便宜想上门打秋风的亲戚,但是家里当家的几个伯伯,堂哥都不是糊涂人。

大嫂又何必狗眼看人低呢。

再说那书是妈去废品站买的,这消息也是很多人家都知道的,又何必做这种难看的事情呢。

不过这种时候他们也不好多说什么。

陆奋强不可置信的看着自己妻子。

大伯家大哥二哥都过于憨厚,大伯最喜欢机灵的三哥。

小时候大伯想私下另外再补贴他们家些东西,都是让三哥偷着给他,他再拿回家给娘和弟弟妹妹。

可以说,所有堂兄弟里他和三哥的关系最好。

他还记的三哥说过他家三儿子念书好,就是全县都是数一数二的,当时知道恢复高考的事,他就说要给三哥写信。

是钱梅说爹娘已经让她写信回去了,他这才没写。

他问钱梅:“你是不是觉得要是不提前知道这消息,我老家的人就没一个能考上大学?到时候我们见老家没说上大学的事儿,自然也不会主动去问家里人考的怎么样,免得让人丢了面子。老家不好意思问我们怎么提前知道了高考恢复的事也不说一声,我们也不好意思打听老家孩子念书怎么样。就不会有人发现你在中间捣鬼。你真是有恃无恐啊,钱梅!你有没有想过,你这么做不仅耽误了老家的孩子,还让老家的人觉得我们不想和他们交了,明明知道恢复了高考,也不说上一声。你究竟想干什么?”

钱梅还没说话,陆扬新的老婆就嘀嘀咕咕的说:“干什么,能干什么,大嫂不就是怕老家的人占便宜嘛。不说老家的人,就连我侄女想参加高考,我知道娘跟着陈悦妈去找书了,陈悦妈人家是大学生,知道高考用什么书。我就问大嫂寄书的时候记不记得有哪些书啊,大嫂就说不记得,还是一本都不记得。搞得我只能去问陈悦妈。”

“什么?还有这事儿?”刘娟惊讶。

孙爱花一向和钱梅处不来,明明大家不说祖上了,就说爷爷那一辈也都是村里种地的。

面朝黄土背朝天,种的地还都是人家地主家的。

只不过她老家是陕北的,钱梅是北平的

可你北平的农民就不是农民了,北平的农民就比陕北的农民了不起啦?

钱梅整日说自己祖祖辈辈是北京人,是皇城根儿底下的人,一直都看不起她和小姑子陆萍。

甚至连爹娘也看不起。

孙爱花就说:“可不是,我就寻思,大嫂也是初中文化,怎么可能连个书名都记不住。这全记不住难得连一本也记不住?不过我毕竟是给我侄女找书,就没再多说这事。”

陆新国发话:“钱梅,你说,你搞得这一出究竟是个什么意思?”

钱梅没想着这事这么快就被揭穿了,她原想老家人能有什么本事,不都是种地的,这辈子也没机会来北京。

而爹娘呢,年纪也大了,身上毛病不少,就是想回老家身体也不允许。

至于陆奋强和陆扬新,部队里那么忙,他们要是有了假,也是能多陪陪爹娘就多陪陪爹娘。

至于陆萍,她都是嫁出去的人了,就是回老家也轮不着她。

所以她瞒下这事,也不怕被发现。

就是被发现,那也估计是年之后的事儿了。

反正爹娘也没几年了,等爹娘都走了,他们就不用再和老家那群穷亲戚来往了。

这个时候她也不能说自己把包裹寄出去了,但是那包裹给寄丢了。

按着她丈夫较真的性格,说不准会直接去邮局查。

她只能说:“我本来是打算寄的,正好遇上沈副师长的老婆刘护士长,听说他们家孩子也要高考,正愁书呢,就把书问我借走了。这沈副师长是奋强的上司,他家爱人想借书,我也不能拒绝啊。我想着过两天去找找一模一样的书寄回老家,没想后来事情多,这书又不好找,就给耽误了。”

刘娟说她:“你到现在还在找借口,就不说你是不是真的把我的书拿去讨好大洋的上司了。这书是最重要的吗?最重要的是恢复高考这个消息,你没了书,难道还不能寄信?钱梅啊钱梅,你怎么是这么一个性子呢?”

陆萍突然说:“爹,娘,既然这回大嫂能昧下你们寄回老家的东西,那以前你们往回寄的大嫂有没有真的寄回去啊?毕竟咱们十大几年没有回过老家,上回回去还是二哥结婚的时候去给爷奶上坟呢。老家人收到多少东西咱们也不知道。人家同样也不可能会问说咱们最近怎么不往过寄钱和票,是吧。”

刘娟说:“是啊,我们寄了也不可能给老家之后再写信说上回给寄了啥,你们收到没这样的话啊。从闹起来后,我就不愿意出去看那些发疯的人。每回都是你们几个谁在家就让谁帮着把东西寄回去。”

陆萍先说:“妈,你让我寄的我肯定是全寄回去了。”

陆奋强,陆扬新和孙爱花也赶紧说:“我也是。”

钱梅正要说她也全寄回去了,刘娟突然道:“五哥,不对,我每回给老家寄东西的时候都会提前一两天就收拾好。我想起来了,但凡我寄的东西多,寄的东西好,老大媳妇就正好在家。我寄一些旧衣服什么的,老大媳妇就不在家了。”

众人也没想到事情竟然会是这样。

陆奋强也问钱梅:“那这些年我让你往回寄的你是不是也从来没有寄过?”

钱梅不吭声了。

陆新国和刘娟真是快气死了。

刘娟说:“我们也不是什么有钱人家,就是想往老家寄,也寄不了什么值钱的东西。再说了,我寄的是我们老两口的东西。要是我逼着你们把身上的钱掏出来寄回老家,这是我们不对。可我们自己的东西,爱给谁给谁,你怎么能直接昧下来呢。”

陆新国说:“这十来年老家的东西都是大哥家的三山收的,他是个小辈,又是个稳妥的人。肯定每收到一回东西都会记一回账。我这就写信,让三山把他的账本邮过来。我倒是要看看,这些年我们老两口省吃俭用想要补贴老家的东西究竟少了多少。”

这帐其实是容易算的,从六三年老二成了家大妞也嫁出去开始,老两口每年只拿出来固定的一部分自己用。余下的钱啊票啊的都邮寄回老家让老家人分了。

老家的哥哥们对他们这房是有大恩的,这恩是一定要报的。

陆新国就和刘娟商量着说子女都成家了,家里也没什么要花钱

的地方了。

他们老两口报了这个恩,这样万一他们没了,老家要是真有那没脸没皮的赖上家里的三个孩子,那孩子们也能直接撵出去。

毕竟陆新国十年如一日的把每个月工资的三分之二都拿来补贴老家人了。

这些陆新国和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说清楚的。

恩情他们还就行,孩子们只要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

这是他们老两口的一片苦心,孩子们年纪小,不知道这世上最难还的就是恩情,还是救命之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