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中文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章 一代宗师(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孔子赶紧作揖。老子说道:“其一,古之圣贤,皆成枯骨,唯一留下的,只有言论。其二,世道好,君子驾车而出;世道糟,就离开吧。其三,吾闻之,商贾之高明者,囤货居奇,看起来好似什么都没有;道德极高者,观之平常,好像愚钝。其四,你应该戒除骄傲,减少,那些东西实则是你不需要的。”

孔子应道:“先生教导,孔丘谨记。”

老子说:“我要说的就这些了。”

孔子起身辞行,和南宫适一起回了鲁国。回来之后,学生们围住他问此行的收获。

孔子抑制不住兴奋说:“鸟,吾知其飞;鱼,吾知其游;兽,吾知其走;然而,飞者可以箭射;游者可以钩钓;跑之者可以张网捕捉。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乘风,何以行云,何以上天入地也。吾见到老子,呵呵,实在不可捉摸。吾揣测,老子乃一龙也。”

孔子见老子的那一年,一个坏消息传来,公孙侨死了。公孙侨是当时闻名天下的郑国名臣。孔子曾访去问过他,他对公孙侨的才干和德行十分敬佩。孔子听到公孙侨(字子产)的死讯悲伤到哭,他说:“子产是我见到过的最像古之“仁人”者。”

学生们不解,有人问他为何对公孙侨这般敬佩。孔子举了两个例子:

公孙侨主政的时候,有一次,郑国遭了火灾。有人请他去求神保佑。公孙侨说:“天道远,人道近。我们应该遵循贴近百姓利益的人道,而不要把期望寄托于渺茫无际的天道。”还有一次,郑国遇到水灾。有人请他去祭祀龙王。公孙侨说:“我们求不到龙王,龙王也求不到我们。我们实际上跟龙王毫不相干。求他何用?”

公孙侨的思想对孔子颇有影响。后来,孔子的学生在《论语》写了这样一段话,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到齐国的时候正好三十五岁,但是的名声已经蜚声天下了。所以他一出现,就引起了齐景公的兴趣。齐景公召见了孔子。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仲尼先生为什么到齐国来?

孔子说:“鲁侯被逐。这件事情,想必齐侯是知道的。我因此而离开。”

齐景公说:“鲁侯这这件事我知道,为他的事,我还差一点出兵鲁国。要不是晏子劝阻我,现在的国君还是他。”

孔子和齐景公说的鲁侯即鲁昭公。公元前517年,鲁昭公25年的时候,“三桓”之一的季孙氏把鲁昭公驱逐出境,然后季

孙氏联合孟孙氏和叔孙氏两家,共同立了鲁昭公的兄弟为国君,就是现在的鲁定公。鲁国的大权进几乎完全落在了“三桓”手里。鲁定公不过是做了个挂名国君。

孔子说:“‘三桓’之所作所为让仲尼忍无可忍,故而,我就来了齐国。”

齐景公说:“我们不说那个烦心的事,就说说治国安邦之策吧。请仲尼先生放言直说。”

孔子说:“当今天下大乱,天子被诸侯架空,诸侯被大夫架空,而大夫们也被自己的家臣架空,这种事情比比皆是。列国之中,几乎都有。原因何在?就在于礼崩乐坏。仲尼认为,这是导致乱臣贼子肆意僭越的缘由。要治一国,先兴教化。用什么来教化呢?唯有周礼是最好的标准。君臣之间,臣民之间,乃至一家之内,都应该有规矩。没有规矩的天下必然是一片混乱的。”

齐景公听得有点迷糊,于是问道:“怎么叫臣民们懂规矩,行规矩,不僭越?”

孔子说:“行以仁。有仁心,施仁政,宣仁义,则臣民知教化,规矩也就有了。”

齐景公听得更迷糊了。他虽然觉得孔子说的有道理,但他同时感觉到,孔子说的那些东西有点云来雾去的,完全不像晏平仲、司马穰苴等人谈的,都是些具体措施。齐景公觉得,这么谈下去,自己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于是他草草结束了谈话。

齐景公虽然没有搞懂孔子那套东西,但他认为,孔子是名人,既然是名人,一定有些能耐。于是他打算请孔子到朝廷来做官。他将这个心思告诉了晏平仲。

晏平仲说:“孔丘一派的人有两个毛病,一是太清高,再是太注重礼节。太清高就会看不起别人。这就很难和底下的人和谐相处。还怎么做事?太注重礼节就顾不到穷人的生活。主公,你也知道。齐国百姓省吃俭用才能勉强度日。哪有闲工夫和多余的钱来顾及零零碎碎的礼节和仪式?我观察到,孔丘出来的时候,车马很讲究,吃饭的时候对食物的样式、摆放也很讲究。他走路得有样子,上台阶得有步法,穿衣服得有规矩,还讲究礼乐。我听说他在鲁国就宣讲他那套克己复礼的思想。这对百姓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人家穷的没房子住,他还叫人家讲排场,倾家荡产的去办丧事。这怎么行得通?要是叫孔丘来治理齐国,老百姓怕是要被他弄的更穷了。”

晏平仲(晏婴,又称晏子)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智者”,算的上是那个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根据《晏子春秋》记叙,晏子的思想非儒、非道、非墨。他在治理国家、休养民生等方面跟孔子的观点大有出入,完全不是一个路子。晏子自然是不能接受孔子那一套。

不过,晏子他很佩服孔子的学问,也很有风度。他对孔子保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齐景公受晏平仲的影响,最终没能用孔子。

孔子在齐国待了两年多。三十七岁多的时候,回到鲁国。从此开始广收门徒,专心搞教育。他的学生遍及天下,有贵族,有平民;有做官的,有经商的;有富有穷,有擅文者,也有文武兼备者,总之,什么人才都有。号称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孔子除了教学,也著书立说,以他为主,弟子辅助,编写、修订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这些著作既做教材之用,同时也集中展现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孔门自成一派,叫做儒家。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儒家经典。此是后话。

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他终于实现了从政的梦想。先是做了鲁国的中都宰,第二年做了司空,又从司空升迁至大司寇。

孔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春秋末期,社会处在裂变中,各种思想纷纷涌现,犹如百花齐放,出现了许多灿若星辰的人物,而孔子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